尊敬的朱锡新代表:
您好!衷心感谢您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与教育发展的高度关注与深入调研。您提出的关于早读利弊权衡、学生睡眠保障及教育个性化等问题,切中当前基础教育阶段的关键痛点,为优化学校教育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结合教育部相关政策要求及教育实践现状,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严格落实政策要求,全面排查早读安排中的不合理现象
针对您提到的“部分学校强制早读、惩罚迟到学生”等问题,我们将从以下方面推进整改:一是规范早读性质。明确要求中小学早读不得作为“统一强制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定位为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环节(如自愿到校进行预习、朗读),学校不得要求全体学生提前到校参加早读,更不得因迟到实施惩罚。二是规范到校时间。严格执行小学8:20、中学8:00后的正式上课时间,对于因家庭特殊情况需提前到校的学生,学校需开放教室并提供自主学习空间,但不得组织统一早读或授课。三是加强家校联动。通过家长会、家校沟通平台等渠道,向家长宣传睡眠管理标准,指导家庭制定合理作息计划,避免因早读过早导致学生及家长作息紊乱;对存在睡眠不足、情绪焦虑的学生,指导学校联合心理教师进行干预,建立“睡眠健康档案”,动态跟踪学生状态。
二、重构早读教育价值,兼顾教育功能与学生健康
一是根据不同学段,调整早读内容。小学低年级以趣味朗读、绘本阅读为主,减少机械背诵;中学阶段结合学科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主题讨论等方式深化理解,替代单纯的“死记硬背”。
二是融入科学方法,提升早读效率。组织教师培训,指导学生运用“记忆曲线规律”“语境理解背诵法”等科学方法,缩短无效记忆时间,避免因低效早读占用休息时间。
三是关注心理健康,减轻家庭负担。针对《2024年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中提到的“抑郁情绪与家长照顾负担”问题,要求学校将早读安排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避免因强制要求增加学生心理压力。
三、强化监督与评估,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对学校早读安排、学生睡眠质量、家长反馈等进行专项检查,重点整治“变相强制早读”“早读时间过早”等问题。同时,鼓励全市中小学校通过“家长满意度调查”“学生健康监测数据”等方式,动态优化早读管理模式,真正实现“保障健康、尊重个性、提升效率”的教育目标。
再次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建言。青少年的成长需要“温度”与“科学”并重,我们将以您的建议为契机,推动早读安排从“统一强制”向“弹性赋能”转变,让教育既符合规律,又充满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