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之窗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有效期:长期有效 公开时限:长期公开 公开范围:面向全社会 信息索取号:014544308/2024-03968

真督实导 推动课后服务科学健康发展——景德镇市直属中小学校(幼儿园)责任督学 李燕

来源:景德镇市教育体育局 发布时间:2024-02-26 14:44 访问量:

【编者按】为进一步做好我市教育督导宣传工作,发挥宣传的舆论导向作用,展示各县(市、区)、各学校挂牌督导工作的成效和典型经验,促进学习交流,我们以中小学(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为主线,进行系列专题报道。

这篇文章,是景德镇市直责任督学李燕的工作体会,主要介绍了对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督导情况,通过多角度发现问题,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督导建议,取得较好的效果,希望对我市教育管理工作者有所启发。

【案例背景】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课后延时服务作为解决家长急难愁盼问题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课后服务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缓解了家长接送时间难、辅导难等问题,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但由于各种原因,原本是为学生和家长减负的课后延时服务,如今却引发部分家长和学生埋怨。教育部和江西省教育厅多次下文,强调要进一步优化课后延时服务的质量。作为一名责任督学,如何寻找金点子,通过“督”与“导”的介入提高学校课后服务质量,成为摆在我眼前亟需解决的挑战性课题。
【案例描述】
景德镇市第五中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热点学校,家长对孩子的升学期望值很高,升学压力大。在这样的重点中学,领导和班主任能否舍得把学生放出教室,把课后延时服务做真做实呢?我从2023年2月担任五中责任督学开始,就高度关注学校的课后服务开展情况。用了两个月时间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察看、听取汇报、师生座谈等方式,就学生和家长对课后服务的需求、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现状及困难等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地摸排与了解。
一、倾听家长的声音
我首先通过政教处向部分家长发放电子调查问卷,多次与不同年级学生的家长进行深度交流,收集家长、学生对课后服务现状的看法,梳理出集中反映的问题如下。
1.没有全员覆盖。九年级学生没有安排延时服务内容,延时服务直接成为延时课堂。其他年级也有个别班级没有落实1+N要求,走出教室开展活动。
2.活动内容缺少个性化选择,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统一活动。
3.部分初中班级不按时放学,延时服务课后继续加课,导致孩子在学校的时间超过10个小时,过于疲累。孩子放学太晚,家长心疼!
二、深入课后服务现场看问题
带着家长反映的问题,我多次以“四不两直”的方式深入课后服务现场,走遍了学校的功能场馆、操场及四栋教学楼,通过现场查看、询问师生、精确统计,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比如,学校开展的乒乓球和足球项目,因为场地有限,能同时开展活动的学生不多,而且组织困难,效果不好;课后服务课程设置中缺少科学类、劳动类的项目;功能场馆没有合理使用,师资力量不够、场所不够、学生安全、老师额外工作负担等问题。
【案例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本人进行了深度思考,在督导集中反馈时,结合市五中现有的实际情况,向学校领导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提高班主任和老师的思想认识、由学校统筹规划课程、保证课后服务时长、分级分类优化服务内容、整合资源等,帮助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减负增质”。
一、沟通座谈交流定策略
我把家长反馈情况和现场调查发现的问题,以问题清单的方式提交给学校,多次与校领导及部分教师代表进行沟通,组织召开座谈会,深度分析研讨如何健全学校课后服务管理机制、解决师资力量不够、优化调整课程结构、充分合理利用学校的场馆功能室和开辟学校课后服务场所等问题。
二、督促整改抓落实
(一)强化教师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
学生一坐一整天,身累心也累!久而久之,孩子的身心健康容易出问题,甚至可能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班主任和老师作为课后服务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一定要强化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从学生的健康成长规律和身心健康的角度,充分认识课后延时服务的重要性,理解7+1>8的道理,真正落实1+N的服务模式。
(二)由学校统筹规划课程,修订特色延时服务课程方案
1.制定完善实施方案。2023年暑假期间,学校领导班子结合创建特色品牌校园的办学理念,组织各学科、各部门开展了为期3天的研讨会,针对课程组织形式、课程特色开发、课程开展效果等进行深度分析研讨,再次对课后延时服务课程进行调整,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以强化体育锻炼、增强艺术素养,加强劳动实践为整体思路,以“1+N”课后服务模式进一步优化课后服务内容及实施方案,排出详细课表,涵盖了全体一至九年级申请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
2.保证课后服务时长。各年级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科普、体育、美育、劳动类等兴趣活动或社团拓展类活动,确保时间占比不低于课后托管服务总时长的50%。
3.分级分类优化服务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有以年级为单位普及化的集体项目,如:一年级的语言、三年级的花式跳绳、四至九年级的篮球、七至八年级的柔力球等项目;也有根据兴趣自主报名参加的社团,目前,学校开设了陶艺、绘画、古筝、合唱、科创等17项兴趣课程,其中,科创活动和劳动内容是在我的建议下增设的。目的是将科学教育融入课后服务,力争让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培养一项特长或爱好。让学生“学中玩、玩中学”,在真实情境中发挥创意,体验科技魅力,提升科技素养。
(三)整合资源,进一步形成课后服务合力
1.师资队伍方面,在挖潜校内教师资源同时,引进部分专业教练员加入课程团队。比如由校音乐、美术组骨干教师组织的合唱团、美术社团,有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组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开设的科创课程;聘请“小泥人/造物空间”专业人员开设陶艺社团,外聘柔力球教练。学校与景德镇学院体育学院开展校校合作,由体育学院选派篮球专业教师和大四本科生指导篮球项目。有些科普类项目,利用国家、省级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免费线上优质教育资源,形成线上线下合力。
2.用好校外研学资源。每年春季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附近的陶瓷博物馆、航空科技馆、茶园基地,开展科技体验、劳动体验等社会实践活动。
3.开设劳动教育基地。目前学校正在积极筹备,申请将食堂后方空地开设为新的课后延时服务场所,让学生在劳动中感知生活。
三、多方实时督导求实效
我主动要求加入学校的兴趣课程教练工作微信群,在群内可以查看学校党建网络化管理平台每日传送的文字及图片、视频检查记录,对指导教师考勤、班级出勤率、课程开设效果等实时监测。以督导的影响促进课后服务出实效。
课后延时服务,只有家长、教师与我们携手并肩,共同付出和努力,才能真正推动其升华,我建议学校邀请部分家委参与监督,向家委“晒”课后服务安排课表,做到三表合一,切实推动学校课后延时服务的扎实开展。
针对部分家长担心文体活动会耽误孩子的学习,我建议学校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时机,通过家长微信群发放课后服务致家长一封信等方式积极引导家长理解课后服务的目的和意义,支持课后服务的开展。
【案例反思】
本人以上的督导建议及行动得到了学校的重视和认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五中的课后延时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多次得到市领导及教体局领导的肯定,也吸引了省、内外的多家同行前来学习取经。
如果说课堂是理论知识的海洋,那么社团就是实践探索的天堂。在这里,学生接触社会、锻炼技能、交流合作、提升素养,充分展现自我的精彩,彰显个性的魅力。现在每次我走进五中校园,看到孩子们活跃在操场上生龙活虎的身影,脸上阳光的表情,洋溢着的笑脸,我心里就感到特别欣慰。我深深感悟到:
一、作为责任督学要有教育情怀,要做有温度的政策执行者
好的教育,应该真正聚焦孩子。孩子们需要古诗与算术,也需要运动与爱好。课后延时服务,众口难调,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作为督学者,应该顺应时代的召唤,准确掌握最新政策要求,主动做好国家政策宣传者,做有温度的政策执行者。在这项督导工作中,我从学校实际出发,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发展为目标,以课后服务为抓手,用督学者的温度与情怀,帮助学校架起连接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桥梁,点亮学生的成长之路。
二、督学者要结合自己的学科优势,严督更要善导
责任督学既是学校工作的督查者和指导者,又是伙伴和同行者。督学要善于思考,与学校领导集思广益,创新性地解决问题。该案例中,学校的延时课程设置中强化体育运动,但科技活动方面的内容欠缺,作为拥有近2000名初中生的学校而言,积极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是必要的。在我的建议下,学校开设了科普讲座、科学讲堂。面向初中生预约开放物理、生物等自然科学实验室。充分调动班级科任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除了辅导作业之外,能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开发一些孩子喜闻乐见,又具有科学价值的一些小课题或小项目。
三、提高家长的认识才能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
调查中我发现,有些家长虽认可课后延时服务的政策初衷,但又担心孩子掉队、输在起跑线上,除学校作业外,不少家长还要额外给孩子布置重复机械性的作业,结果是“老师减负、家长增负”。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育人观和质量观仍然禁锢着我们的思想。为此,我们需要不断进行思想碰撞,做好足够的政策宣传,和家长一起在孩子的健康和分数之间寻找平衡,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共谋良策。
四、找准定位,与学校共生发展
作为督学,我一直坚持以学习者的姿态走进学校,以支持、服务学校发展为出发点,以学生健康成长为着力点,真正沉下去,真诚地为学校发展出主意,想办法。在真督敢督的同时,更要发挥“导”的职能,保证督导的严谨、精准、科学,才能得到学校的认可,共同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本案例中,我多次与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坦诚交流,让我一次次拉近了与他们的距离,更进一步了解了学校,也为我下一步更好地开展督导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责任督学既要有苦干实干的冲劲,也要有水滴石穿的韧性,课后延时服务不断优化,非一日之功,还需要时间磨练。接下来,本人将继续深入学校、深入师生、细思笃行,躬身实践,为学校的发展贡献督学人的智慧和力量。



相关文档:
相关附件: